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山西:农民下山之后再“登山”

    信息发布者:村网通Dragon
    2020-11-04 09:46:41   转载
    山西:农民下山之后再“登山”11-03 15:15

    图为临县庙坪村参与造林合作社的贫困户栽植核桃经济林。
    新华社太原11月3日电(记者吕梦琦)再过几天,山西省临县湫水万安苑居民苗苏平就要重新回到山上植树造林。现在,这位53岁的“新市民”正在帮助不愿搬离旧村李家庄的父母收玉米。
    去年11月,苗苏平和妻子离开大山,搬进了当地政府帮他们建的新家。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20平方米、人均30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40平方米的新房只花了6000元钱。这甚至赶不上一部苹果手机的价格。
    在湫水万安苑的广场上,一个展板上悬挂着上百幅或在山头、或在沟底的旧村庄的照片,人们想念老家时可以到这里看一看。与旧村沟壑纵横、靠天吃饭不同,这里不仅水电暖、学校、卫生所等配套齐全,旁边还建有扶贫车间和产业园区。
    “政府正在给我们办房屋产权证,户口也能迁过来。”苗苏平说,做梦也没想到能住到这么好的地方。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十三五”以来,中国已建成易地搬迁安置住房266万余套,960多万人喜迁新居,相当于每天有近6000人从大山里搬出来。
    尽管在小区旁边的产业园就能实现就业,但苗苏平和妻子今年还是选择加入造林合作社,重新回到山上务工。秋收前,这对夫妻几乎没有中断过种树,每天早上5点多上山,一直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才回家。
    “大半年时间,我们就挣了6万多元钱,只要收入稳定,受苦不怕。”苗苏平说,以前家里穷,儿子28岁了还没结婚,现在家里有了新房,今年还买了一辆6万多元的小汽车,儿子终于说成了一门亲,就快要办喜事了。
    黄土高原的大山深处,大多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在中国政府的一系列努力下,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吸引大量农民下山之后再“登山”。上山造林和当护林员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在中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渠道之一。

    图为临县生松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组织大禹乡火燎坡村贫困户在苗圃栽培优质树苗。
    2016年以来,中国中西部22个省份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国新组建2.1万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120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生态扶贫效果十分明显。”临县林草局局长高翠文说,过去5年,临县森林覆盖率由18.3%提高到25.1%,3.4万参与造林贫困人口人均每年增收12877元。
    与苗苏平不同,已经搬迁到临县欣阳小区的周家焉村村民秦有顺选择上山养蜂。这位59岁的脱贫户搬下山已有3年,以前家里4口人住1孔窑洞,现在新家80平方米,各种设施都很齐全。
    “过日子就像蜜蜂酿蜜,只要勤快就有好收成,我养了40多箱蜜蜂,去年挣了4万多元钱。”秦有顺说。

    图为临县白文镇李家湾村贫困户参加生态造林。
    经过十几年努力,临县已经发展了82万亩枣林和20多万亩槐树,非常适合发展养蜂产业。“全县已发展了266户蜂农,今年4月我们还挂牌了蜜蜂特色小镇,鼓励人们上山养蜂。”临县蜂业协会会长李建玉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贫困人口可以将家搬出大山,但从自然禀赋上说,他们的经济发展无法彻底脱离大山。正因为如此,很多县都在旧村拆除复垦时保留了存放农具和供临时休息的房屋,以便于搬迁群众上山发展产业。
    “过去,我们在山上只是种地、种树,现在林下可以种药材,发展生态养殖,这是吸引大家上山的地方。”去年,临县前曲峪村脱贫户刘秋平拿出9000元入股了村里养殖场,在枣林里养鸡,每公斤鸡蛋能卖70元。
    “我第一年就分红了3500元,以后会越来越高。”他说。(图片由临县新闻中心提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新华社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